用户名:
密 码:
家谱家史
四、我的快乐童年
作者:admin   更新时间:2013-10-25 02:11:11
1953年农历8月初9我出生在康平县方家镇后旧门村刘会窝堡。8岁那年,父亲调到康平县孙家店林场小学教书,我们全家随父亲举家搬到孙家店林场,全部家档只是一对木制的所谓“皮箱”。住在村西头,后趟街王老太太家,三间土平房连二炕的炕稍,中间放一个“掉达”。王老太太有个儿子叫王俊就娘俩。我是在孙家店林场开始读的小学。
在上学前我的名字叫傅国光,因为我大姐叫傅国华,我三舅说这孩子名字起的不好,一是国光国光的叫分明是叫国家光,你家本来成分都不好。二是辽南有一种苹果叫国光,那不是叫大家啃吗。不如叫百川,百川之富吗,于是改名叫傅百川。
王老太太家房后是大沙驼子,有一房多高,沙驼子里栽有大杨树,最细的也有洗脸盆粗。防护林北紧连着内蒙古科尔沁草源。放学后我和同伴们总是拿着套力棒儿,去打干枯的杨树枝当柴禾烧。“五一节”老师组织我们去沙坨子里採桑葚、去沙驼子里“找宝”。所谓的“宝”,就是老师头一天将纸条写上铅笔、小刀、橡皮、田字格本等纸条放在沙堆、树叉、干牛粪等处让同学们找,谁找到按纸条上写的小奖品兑现。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,那几年我都积极参加。
放暑假爸爸带我一起去科尔沁草源同学家家访,蒙古人非常好客,给我好多牛、羊肉干,返回时还用他家的大骆驼送我。大骆驼长着高高的骆峰,嘴不停地搅动并有白色泡沫,主人用姆指粗、一米多长的藤条敲打骆驼的前腿盖骨,这时骆驼知道了主人的指令,嘴里发出牟牟的叫声,先将前腿跪下、后腿蹲下,这时人骑上去主人再用藤条敲打骆驼的前腿盖,骆驼再次发出牟牟的叫声,后腿先起来然后起前腿,主人手持僵绳掌握前进方向,骆驼大步行走在沙莫之中。这两件事培养了我从小就养成了观察、判断能力。
    在孙家店林场那年我8岁,正是1960年闹饥荒。夏天还好过,百分之八十野菜当口粮。而冬天的主要粮食是用玉米洋子粉碎,加火碱熬,过滤后当口粮,每人每天也只给二斤、玉米面二两,自己回家搞“增量法”来解决吃饭问题。所谓的“增量法”是将玉米面和过滤物搅在一起,锅里放莲替,上铺一块白布将玉米面和过滤后的玉米洋子倒在上面加热,出锅用刀切成小块即可食用。只能填饱肚皮,一点营养都没有。每天放学回家我只能躺在炕上,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,更谈不上去玩了。
记得父亲去林场开年末总结大会,每人只发一块直径十公分、厚2公分的玉米面净面大饼子,他没舍得吃给我带回家,我吃后终身不忘,心里想,要是能顿顿吃上净面大饼子那就是过年了。那年头母亲为了我们能添饱肚皮,她去社里扎草挣口粮、挖野菜、扒树皮度过难关。过去的苦日子让我终生难忘,它使我从小就知道粮食的珍贵。
    我母亲叫吴桐芬,生于1926年农历623,于20091214日去世,享年84岁。母亲是位勤劳善良、最典型的中国妇女,她毕业于柏家沟学校的“优级班”。她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,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如何做人、做事。给我们讲故事、读章回小说“隋唐演义”“水浒传”“三国演义”等,都读的有声有色,交我们写毛笔字、画画。母亲在当时做一名教师是没问题的,但是她为了我们几个子女的成长、为了更好的使父亲放心工作她放弃了。我舅妈于1961年搬到黑龙江,来信说将留在老家“蜜蜂牌”缝纫机送给我们,母亲从一百多里地“大公主屯”用大牛车一天时间,才拉到家。从此我们姊妹衣服、裤子、鞋全都是母亲做。街房邻居打个鞋帮、裁个衣服、裤子我母亲都是有求必应。目睹了母亲的为人处事,她给我们树立了热爱学习、乐于助人、勤俭持家的好榜样,她是我们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。
1963年春季,父亲调到康平县北四家子当中心校长,我们全家一同前往。家里也没有啥,仍是一对皮箱、一台缝纫机说搬就搬。
北四家子公社位于康平县东北60华里,在供销社、公社主要街道往东出街200米是沼泽地,有水泡子。春天我和小朋友们去打山雀、夏天在里边抓蛤蟆、冬天在上边打冰牛、划冰车,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娱乐场。
刚搬到北四家子时,我们临时住在“农中”趟房最西两间,我老妹子是在那里出生的。住了将进3年时间,因为民中要扩大招生叫我们搬迁。为了有地方住,老爸决定自己盖个房子,在小学教导主任翟老师帮助下,建房地点设在小学校道东沙驼子空闲地,正好面对着小学校操场东有棵百年大柳树,夏天可以在那里乘凉打秋千……。
196510月份我们家的房子就正式开工了。社员们先用高粮杆扎揽拢当房盖。用当地沙土打房墙,房山两头各立一个堵板,用4棵长原木做档板,用馿尾巴绳子4条分别将相对的两棵原木记牢,往中间装土、夯实后将馿尾巴绳子从粗的一头拽出,然后将下面两棵原木往上返,反反复复整个两间房不用一天就打完,上檩木、上揽拢、麽房盖、麽房墙、榙土坯炕。全部完工3-5天就能住人了。在当地百分之九十人家是住这样的房。后来院墙也是这样打的。房子两间不到40平米,虽小但是心里是甜的,必定是有了属于自己的家。
  在北四家子读初中的时候,一九六六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,我的家就住在学校道东边,我亲眼目堵了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的……。
那时候,学生都去北京去串联看毛主席,我们也在班长的带领下,背着背包打着红旗,徒步走一天50多华里到康平县,当晚住在康平县的“韩光小学”。在康平街转游1天后班长领大伙返回四家子。
我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是整柴火,星期天更是一整天都得去。因为我们家是职工户,生产队是不分给我家柴火的。那年大姐上高中我不用她,二妹子淑连有时跟我去,大多数是我与房后职工户的孩子们一起去。春天用杷子捞乱草双肩往回背、夏天割黄蒿用独轮车推、秋天捡高粮杆用肩扛、冬天捞树叶、锛茬管用花蒌挑。我整回的柴火陈的接新的,从来没有断过顿。母亲知道我整柴火不易,每顿饭烧火都用木棍挑着烧。有一年冬天供销社废品回收站收劈柴,我劈了800多斤,每斤二分钱,卖了钱大姐领我过东辽河的昌图县“后窑镇”,买了一双大头鞋。我觉得用自己的双手换来的收获,心里无比喜悦,更使我感到,能满足家烧柴一个小男子汉的自豪。
冬天下大雪,我与二妹子去修配厂捡马粪,起早贪黑,一个冬天捡千八百斤不成问题,卖给生产队换点零花钱。夏天草多养兔子,最多时养上百只。总之我们一家都在为生活奔忙着、快乐着。
最感兴趣的事是1967年的6月份,我四舅吴桐阳,从60多里地外的和平来我家,走了一整天。说你四舅妈得胃癌,需要当地一种叫“瞎么杵子---即酚鼠”做偏方。第二天,吃过早饭我们爷俩带着铁锹上西驼子出发,只见沙地里每隔4米左右远一个小土堆,直径50公分、高30公分一长串,那就是鼠倒洞反上的土,新鲜的土肯定是有鼠的。我们开始对土堆下手开挖,鼠洞离地面30公分深,沙土非常好挖,不大功夫就将30多米长的鼠洞挖到头了。但是却没发现酚鼠。我们又开始挖第二个、第三个都是这样的结果,我们爷俩累够呛,坐道旁休息时只见一个老者路过,问起我们的来意,告诉我们爷俩:“瞎么杵子”它主要食物是将植物从根部拽到洞里吃掉,它最爱吃玉米、高粮苗,非常着人恨,这个鼠特点眼睛非常小,只有高粮粒大,因为长期在洞里眼睛怕光,但是它的耳朵非常好使,能听到一百来米地上动静,所以当你爷俩接近它时它早已躲到叉洞并将叉洞打实,你们照原洞找是永远也挖不到的。要想得到它,下步你背着小孩到正在出新土堆的地方,挖开土堆下洞口,将铁锹插在离洞口30公分处等,然后一人离开,鼠听到来人又走了,风吹鼠眼睛它受不了来堵洞口,此时将它掘出地面,见到阳光它不跑。照此方法不一会抓到了一只。这件事使我懂得,老一辈人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鼠害斗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一生永久学习,更使我从小就懂得“树老根多、人老识多”的真正含义。
在北四家子,父亲和母亲考虑到孩子们都大了,在康平转了大半辈子,回法库和平有亲戚、好照应。母亲叫父亲来和平问问行不行,公社同意我父亲的请求,只要康平肯放,我们就接收。19699月康平县教育局终于答应我父亲的要求。
10月份,我们一家从康平县北四家子公社搬到我姥姥家---法库县和平公社和平大队6队。当时的生产大队派5队、6队各一台大车接我们搬家,走一天的路才到和平。暂时居住在5队王全安家东屋。父亲到和平中心小学上班,任党支部书记。
[回到目录]
友情连接:
主办单位:沈阳市档案局(馆) 技术支持:辽宁众信同行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辽ICP备05003772号
单位地址:沈阳市和平区沈水路196号 邮编:110004 电话:86-24-23346105 访问人数: